税收征管工作中,基础数据是支撑整个体系的“基石”,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税收申报的真实性、风险应对的精准度、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税收征管工作中,基础数据是支撑整个体系的“基石”,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税收申报的真实性、风险应对的精准度、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当前基层税收征管实践中,基础数据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制约着征管整体效能提升。开展系统性、常态化的征管基础数据治理,是基层推进“强基工程”落地的重要抓手。
笔者认为,当前基础数据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据源头采集不规范,形成“先天瑕疵”。在纳税人端,部分经营主体在信息填报中存在随意性,如注册地址模糊、经营范围与实际经营不符。在税务端,部分数据录入环节校验不严,存在必填字段缺失、格式错误等问题。这导致数据从采集之初就存在质量隐患。
二是跨系统数据不一致,形成“数据孤岛”。在外部协同层面,税务系统与市场监管、人社、医保等部门的数据同步仍未充分打通,投资方信息、参保人数、经营主体状态(开业/注销)等关键信息更新不同步,税务端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内部协同层面,税务内部各系统间缺乏数据对碰和校验,部分基础信息在不同系统中呈现不同状态,增加了基层税务人员比对校验的工作量,也影响了风险分析模型的准确性。
三是动态维护机制缺失,陷入“整改循环”。一方面,纳税人信息变更后未及时同步至税务系统,导致税务端数据滞后于实际经营情况;另一方面,基层税务部门缺乏常态化数据核验流程,多依赖“专项行动”开展集中治理,治理结束后缺乏持续跟踪机制,导致存量问题清理后,增量问题又逐步积累,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数据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从“指标、流程、技术”三个维度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基础数据治理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从“专项治理”向“常态治理”转型。
构建“规范化”数据治理指标体系,明确治理标准。为进一步提升税收数据管理质效,国家税务总局珠海市税务局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税收数据质量指标》为依据,创新构建“4+X”动态指标框架。其中,“4”代表完整性、唯一性、规范性、一致性四大基础维度,为税收数据质量筑牢基础防线;“X”则聚焦管理实际需求,动态增设准确性、关联性、时效性等拓展指标,强化数据真实性校验,提升税源监管精准性,实现数据指标与征管需求的深度适配。推动全国税收数据治理工作,应结合征管新形势,更新优化税收风险数据质量指标库,重点明确每个指标的取数口径、校验规则及责任主体,确保指标体系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地市级税务机关可立足本地征管特色与风险监管需求,在统一框架下拓展个性化数据指标,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精准适配”的税收数据治理指标体系。
开展“常态化”全生命周期治理,健全防控链条。强化“前端防控”,优化电子税务局功能,增加填报辅导功能(如经营范围智能推荐、地址格式自动校验等),对必填字段设置强制校验,从源头减少不规范数据。探索“中端清洗”,依托大数据技术定期开展数据智能化清洗,对重复备案、冗余数据、逻辑矛盾数据自动识别并标记,减少人工干预成本。完善“后端监控”,建立数据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对纳税人信息变更不及时、数据与外部系统不一致等问题,针对性开展培训辅导。对纳税人,制作“信息变更操作指引”,通过电子税务局弹窗提示、短信提醒等方式引导及时更新信息;对基层人员,开展数据维护专项培训,提升数据录入、核验的规范性,形成“采集—清洗—监控—改进”的管理闭环。
探索数据治理“数智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在纳税人端,可在电子税务局增设“数据体检”功能,纳税人登录后可自动获取基础数据“体检”报告,提示“注册地址与经营地址不符”“经营范围与税种认定不匹配”等问题,并提供自助修改入口,引导纳税人主动修正数据,从源头降低治理成本。在税务人端,依托智慧办公平台搭建“基础数据治理”场景,构建数据质量智能分析模型,自动识别异常数据模式,定期将疑点数据推送至纳税人端提示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疑点,自动分配至对应基层网格进行人工核实,实现“机器筛查+人工复核”的高效协同,既减少基层重复劳动,又提升治理精准度。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珠海市税务局副局长)
国家税务总局17日公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步伐加快:结构性减税降费等政策助力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科技资源要素流动更加活跃,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向好。
《关于组织开展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及涉税业务联合监管试点工作的通知》(财会[2025]23号),提出推动代理记账机构信息共享,联合开展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及涉税业务专项检查,推动开展联合行政处罚等举措。
根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10号附件的“废止文件和条款目录”,此次8项政策文件中相关条款被废止,涉及风电、核电、融资租赁、飞机维修、铂金及其制品、钻石、新型墙体材料、煤层气抽采等行业相关企业。
税收征管工作中,基础数据是支撑整个体系的“基石”,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税收申报的真实性、风险应对的精准度、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当前基层税收征管实践中,基础数据不准确、不规范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制约着征管整体效能提升。开展系统性、常态化的征管基础数据治理,是基层推进“强基工程”落地的重要抓手。
笔者认为,当前基础数据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据源头采集不规范,形成“先天瑕疵”。在纳税人端,部分经营主体在信息填报中存在随意性,如注册地址模糊、经营范围与实际经营不符。在税务端,部分数据录入环节校验不严,存在必填字段缺失、格式错误等问题。这导致数据从采集之初就存在质量隐患。
二是跨系统数据不一致,形成“数据孤岛”。在外部协同层面,税务系统与市场监管、人社、医保等部门的数据同步仍未充分打通,投资方信息、参保人数、经营主体状态(开业/注销)等关键信息更新不同步,税务端数据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在内部协同层面,税务内部各系统间缺乏数据对碰和校验,部分基础信息在不同系统中呈现不同状态,增加了基层税务人员比对校验的工作量,也影响了风险分析模型的准确性。
三是动态维护机制缺失,陷入“整改循环”。一方面,纳税人信息变更后未及时同步至税务系统,导致税务端数据滞后于实际经营情况;另一方面,基层税务部门缺乏常态化数据核验流程,多依赖“专项行动”开展集中治理,治理结束后缺乏持续跟踪机制,导致存量问题清理后,增量问题又逐步积累,难以从根本上提升数据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从“指标、流程、技术”三个维度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基础数据治理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从“专项治理”向“常态治理”转型。
构建“规范化”数据治理指标体系,明确治理标准。为进一步提升税收数据管理质效,国家税务总局珠海市税务局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税收数据质量指标》为依据,创新构建“4+X”动态指标框架。其中,“4”代表完整性、唯一性、规范性、一致性四大基础维度,为税收数据质量筑牢基础防线;“X”则聚焦管理实际需求,动态增设准确性、关联性、时效性等拓展指标,强化数据真实性校验,提升税源监管精准性,实现数据指标与征管需求的深度适配。推动全国税收数据治理工作,应结合征管新形势,更新优化税收风险数据质量指标库,重点明确每个指标的取数口径、校验规则及责任主体,确保指标体系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地市级税务机关可立足本地征管特色与风险监管需求,在统一框架下拓展个性化数据指标,形成“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精准适配”的税收数据治理指标体系。
开展“常态化”全生命周期治理,健全防控链条。强化“前端防控”,优化电子税务局功能,增加填报辅导功能(如经营范围智能推荐、地址格式自动校验等),对必填字段设置强制校验,从源头减少不规范数据。探索“中端清洗”,依托大数据技术定期开展数据智能化清洗,对重复备案、冗余数据、逻辑矛盾数据自动识别并标记,减少人工干预成本。完善“后端监控”,建立数据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对纳税人信息变更不及时、数据与外部系统不一致等问题,针对性开展培训辅导。对纳税人,制作“信息变更操作指引”,通过电子税务局弹窗提示、短信提醒等方式引导及时更新信息;对基层人员,开展数据维护专项培训,提升数据录入、核验的规范性,形成“采集—清洗—监控—改进”的管理闭环。
探索数据治理“数智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在纳税人端,可在电子税务局增设“数据体检”功能,纳税人登录后可自动获取基础数据“体检”报告,提示“注册地址与经营地址不符”“经营范围与税种认定不匹配”等问题,并提供自助修改入口,引导纳税人主动修正数据,从源头降低治理成本。在税务人端,依托智慧办公平台搭建“基础数据治理”场景,构建数据质量智能分析模型,自动识别异常数据模式,定期将疑点数据推送至纳税人端提示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疑点,自动分配至对应基层网格进行人工核实,实现“机器筛查+人工复核”的高效协同,既减少基层重复劳动,又提升治理精准度。
(作者系国家税务总局珠海市税务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