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动是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也会成为激活税基、扩大税源的重要引擎,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包容的税收体系提供契机。
“人工智能+”行动是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也会成为激活税基、扩大税源的重要引擎,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包容的税收体系提供契机。
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社会生活方式。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引导其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经济新生态。
《意见》围绕“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支持举措。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具有一定基础之上,以应用促发展,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通用AI平台和大模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原始创新突破。通过AI技术与制造、农业、能源、物流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进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AI技术促进消费模式和商业形态创新,促进新型商业模式(如智慧零售、沉浸式消费、个性化定制等)的发展,激发消费潜能,扩大内需,为经济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提供动能。在民生领域,AI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改善民生质量。AI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安全监控、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方面,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和预测能力,全面提升政府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水平。通过国际合作,“人工智能+”行动还将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支持,有助于构建以互利共赢为主旨的全球科技合作网络,提升我国在全球AI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展望“十五五”,“人工智能+”行动作为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也会成为激活税基、扩大税源的重要引擎,其带来的生产、消费、就业、商业模式等方面变革,将进一步提出构建适配新业态发展税收制度的需求,从而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包容的税收体系提供契机。
生产方面。随着AI深度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运营以平台型、轻资产、高附加值、虚拟化为特征。另外,AI相关企业往往通过数字平台整合用户数据、算法模型等构建“软实力”,数据采集、使用、变现的链条变得日益复杂,但现有税制对数据资产的计价、转移定价尚未建立明确规范,税制设计面临挑战。例如,智能服务往往涉及传统服务形态与后台支持的数据和智能资产如何归类、计价和征税的问题,目前部分省市的智能餐饮服务行业等已经面临类似的税务问题。
就业方面。AI技术在服务机器人、算法外包、智能客服等场景中的应用,推进非标准就业形态的扩张,平台灵活就业者随之增多。以个人所得税为例,不断增长的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群体对传统的按单位代扣代缴为主的个税征管模式形成冲击和挑战。以企业所得税为例,AI技术或将引发税收激励机制优化的需求,涉及相关技术研发或应用的企业在早期一般都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迭代、边际扩张显著的特征,传统以盈利为基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可能不足以激励该创新行为。
国际税收方面。AI企业(尤其是跨境互联网平台)跨境开展业务运营和合作,更加智能化的远程运营、虚拟数字人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也将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我国国际税收制度的改革进程。
我国税收制度和征管改革应紧跟“人工智能+”行动深入开展,从改革税制和优化征管两方面齐头并进。
深入研究税收政策的作用机制。一方面,基于AI产业的发展格局,研究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不仅把AI当作以往通过税收政策激励的某个产业,而应尽可能地认识到AI产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细分“人工智能+”行动的不同构成部分、具体应用场景,针对性地研究各项税收政策对不同场景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AI技术对高质量发展及社会经济影响的模型,建立新的产业分类,把AI看作新一代通用技术,来研究产业经济和税收之间的互动促进关系。
结合国情创新制度。一方面,借鉴国际上类似的新业态发展规律和政策经验,既注重“基础研究+产业应用”双轮政策驱动,又适度聚焦AI技术与制造业等重点发展领域的融合,并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对伦理风险的研判和防范。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实践,探索AI领域的创新税收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针对核心环节、关键技术进行政策引导。
设计促进AI发展的多维财税政策体系。考虑到财税、产业政策之间的联动机制,以及增强政策协同性的要求,应设计促进AI深入发展的多维财税政策体系。一是面向产业与区域发展各方面、各环节,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形成协同一致的政策环境,加强顶层设计的可操作性,改善落地执行的可持续性、稳定性;二是聚焦算法优化、算力提升、数据治理等全要素、全链条支持机制,鼓励算法透明、数据流通和共享,出台适配的财税支持政策;三是从企业孵化、人才引育、基建配套等方面着手,考虑对公共支撑平台、培训支出给予一定的财税支持,营造良好的外围生态。
推动税收征管向“智能治理”跃迁。基于国家和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AI技术广泛嵌入税收征管和服务链条,以平台化、智能化、协同化为方向,完善税务数智化基础设施。加强涉税数据共享和使用,探索税务领域专用行业智能大模型,丰富各业务条线、各管理层级的应用场景,整合融通各类税务管理平台,提升对复杂税收风险的精准识别能力,升级纳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既提高微观税务管理效率,也服务宏观税收治理。同时,针对AI技术应用于征管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滥用、信息误导、隐私侵犯等问题,健全AI情境下的法制与伦理框架,强化征管过程中的信息源合法性、数据保密制度和审计可追溯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财税与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
为解决重点税源管理风险识别难、管理效能较低等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建邺区税务局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条件下的税费征管“强基工程”,依托江苏省税务局大数据平台研发“入库排名表、税负对比表、一企一档表”三张表数据产品,提高税源管理任务下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人工智能+”行动是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也会成为激活税基、扩大税源的重要引擎,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包容的税收体系提供契机。
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深刻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和社会生活方式。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促进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近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引导其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深度融合,形成以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经济新生态。
《意见》围绕“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支持举措。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具有一定基础之上,以应用促发展,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通用AI平台和大模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原始创新突破。通过AI技术与制造、农业、能源、物流等行业的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智能化转型进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AI技术促进消费模式和商业形态创新,促进新型商业模式(如智慧零售、沉浸式消费、个性化定制等)的发展,激发消费潜能,扩大内需,为经济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提供动能。在民生领域,AI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改善民生质量。AI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安全监控、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方面,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和预测能力,全面提升政府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水平。通过国际合作,“人工智能+”行动还将为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价值链提供支持,有助于构建以互利共赢为主旨的全球科技合作网络,提升我国在全球AI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展望“十五五”,“人工智能+”行动作为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也会成为激活税基、扩大税源的重要引擎,其带来的生产、消费、就业、商业模式等方面变革,将进一步提出构建适配新业态发展税收制度的需求,从而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包容的税收体系提供契机。
生产方面。随着AI深度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运营以平台型、轻资产、高附加值、虚拟化为特征。另外,AI相关企业往往通过数字平台整合用户数据、算法模型等构建“软实力”,数据采集、使用、变现的链条变得日益复杂,但现有税制对数据资产的计价、转移定价尚未建立明确规范,税制设计面临挑战。例如,智能服务往往涉及传统服务形态与后台支持的数据和智能资产如何归类、计价和征税的问题,目前部分省市的智能餐饮服务行业等已经面临类似的税务问题。
就业方面。AI技术在服务机器人、算法外包、智能客服等场景中的应用,推进非标准就业形态的扩张,平台灵活就业者随之增多。以个人所得税为例,不断增长的数字化、智能化劳动群体对传统的按单位代扣代缴为主的个税征管模式形成冲击和挑战。以企业所得税为例,AI技术或将引发税收激励机制优化的需求,涉及相关技术研发或应用的企业在早期一般都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迭代、边际扩张显著的特征,传统以盈利为基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可能不足以激励该创新行为。
国际税收方面。AI企业(尤其是跨境互联网平台)跨境开展业务运营和合作,更加智能化的远程运营、虚拟数字人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也将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我国国际税收制度的改革进程。
我国税收制度和征管改革应紧跟“人工智能+”行动深入开展,从改革税制和优化征管两方面齐头并进。
深入研究税收政策的作用机制。一方面,基于AI产业的发展格局,研究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不仅把AI当作以往通过税收政策激励的某个产业,而应尽可能地认识到AI产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细分“人工智能+”行动的不同构成部分、具体应用场景,针对性地研究各项税收政策对不同场景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AI技术对高质量发展及社会经济影响的模型,建立新的产业分类,把AI看作新一代通用技术,来研究产业经济和税收之间的互动促进关系。
结合国情创新制度。一方面,借鉴国际上类似的新业态发展规律和政策经验,既注重“基础研究+产业应用”双轮政策驱动,又适度聚焦AI技术与制造业等重点发展领域的融合,并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对伦理风险的研判和防范。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实践,探索AI领域的创新税收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针对核心环节、关键技术进行政策引导。
设计促进AI发展的多维财税政策体系。考虑到财税、产业政策之间的联动机制,以及增强政策协同性的要求,应设计促进AI深入发展的多维财税政策体系。一是面向产业与区域发展各方面、各环节,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形成协同一致的政策环境,加强顶层设计的可操作性,改善落地执行的可持续性、稳定性;二是聚焦算法优化、算力提升、数据治理等全要素、全链条支持机制,鼓励算法透明、数据流通和共享,出台适配的财税支持政策;三是从企业孵化、人才引育、基建配套等方面着手,考虑对公共支撑平台、培训支出给予一定的财税支持,营造良好的外围生态。
推动税收征管向“智能治理”跃迁。基于国家和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AI技术广泛嵌入税收征管和服务链条,以平台化、智能化、协同化为方向,完善税务数智化基础设施。加强涉税数据共享和使用,探索税务领域专用行业智能大模型,丰富各业务条线、各管理层级的应用场景,整合融通各类税务管理平台,提升对复杂税收风险的精准识别能力,升级纳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既提高微观税务管理效率,也服务宏观税收治理。同时,针对AI技术应用于征管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滥用、信息误导、隐私侵犯等问题,健全AI情境下的法制与伦理框架,强化征管过程中的信息源合法性、数据保密制度和审计可追溯机制。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治理工程学院财税与国家治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