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财税干货
分享
以税收政策确定性助推经济平稳运行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胡怡建

展望“十五五”,需进一步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以增强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提升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展望“十五五”,需进一步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以增强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提升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我国宏观政策的确定性,确保了中国经济有条件平稳运行。”近期,《人民日报》题为《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的文章这样指出。税收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税收政策确定性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内在关系

  我国宏观政策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变化,注重战略考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遵循经济规律,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力度和方向。税收政策确定性表现为服务于宏观政策目标,基于内在的制度稳定性、执行规范性、信息传递透明性等特点,助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税收政策确定性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科学的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助力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税收政策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路径是:一方面,稳定市场预期,当税收政策具有较高确定性时,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税负成本,并基于税负成本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税收政策确定性通过精准施策,引导要素资源向国家战略方向和新兴领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预期政策效果。

  税收政策有效助推“十四五”期间经济平稳运行

  “十四五”期间,我国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精准地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实施减税降费、推进税制改革以及优化税收征管,不断提升政策和征管效能等,为宏观经济抵御波动、增强韧性提供了坚实支撑,有效助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持续减税降费,减轻经营主体负担。“十四五”期间,我国通过持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发挥税收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达到10.5万亿元,办理出口退税预计超过9万亿元,有效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经济内生动力得到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与韧性显著增强。

  坚持精准施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十四五”期间税收支持政策导向看,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增减税降费3.6万亿元,占比达36.7%。从受益主体看,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7.2万亿元,占比达72.9%;中小微企业新增减税降费6.3万亿元,占比达64%。通过精准支持科技创新,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动形成企业发展、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税制改革。一是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留抵退税新政,以及针对先进制造业等企业推出加计抵减优惠政策;二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延续实施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等优惠政策;三是完善绿色税制,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向全国推开,实施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措施,进一步形成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专门税种“多税共治”,以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等专项政策“多策共促”,涵盖生产、消费、排放、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绿色税制体系。税制改革不仅优化了税制结构,还起到了鼓励投资、促进消费、稳定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作用。

  推进法治建设,稳定市场未来预期。“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印花税相继立法实施,增值税法正式颁布,税收征管法开始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付诸实施,《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出台,税收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税收法律制度体系,为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稳定性奠定了坚实法治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办税缴费服务。“十四五”期间,在税收征管方面,金税工程和税收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显著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透明度。税务部门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措施,累计为纳税人压减50%的办税资料和25%以上的纸质材料报送,97%的税费事项和99%的纳税申报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和掌上办。办税缴费服务更加便利,税收营商环境更加优良,减少了经营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增强了我国市场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为“十五五”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税收支撑

  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展望“十五五”,笔者认为,税收领域需进一步稳定制度预期、精准政策导向、健全征管机制,不断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税收支撑。

  进一步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一是稳定制度规则。延续“十四五”税制改革成果,重点围绕深化增值税改革、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收范围等主体税种相关改革,完善制度设计,针对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前瞻性研究税收制度的适配性改革方案,进一步加快税收法定进程。二是规范优惠政策。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针对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培育等领域实施稳定的税收激励等。三是规范征管执行。依托数字化手段,通过明确征管标准与操作流程,推动实现标准统一、流程透明的规范税务执法。

  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稳定性。一是稳定微观主体预期。以税收政策确定性增强企业投资和经营信心,形成“政策确定—预期向好—投资增长”良性循环。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清晰的税收政策导向,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创新、绿色等重点领域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宏观调控效能。以确定性的税收政策增强逆周期调节的预见性,通过税收工具精准发力,稳定市场预期,减少经济波动。

  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有效性。一是建立长期税收规划制度。明确税收政策的总体目标、基本方向和主要措施,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完善政策制定程序。遵循科学、民主、透明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评估,以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前提下,制定税收政策。三是健全政策评估机制。包括事先可行性评估、事中跟踪评估和事后实施评估机制。四是提升政策协调效能。将税收政策确定性融入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考量中,增强政策合力,提升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教授)


税率查询.png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文章及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相关推荐

  • 资管产品管理人:按比例申请退还新增留抵税额

    当前,适用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纳税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纳税人,第二类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纳税人,第三类是其他纳税人。近期,有纳税人向笔者咨询,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策生效后,资管产品管…

  • 进一步优化建筑、房地产等增值税预缴政策

    建议仿照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以某一时点纳税人尚未抵减的预缴税款为基数,允许纳税人申请增量预缴税款退还;待制度成熟以及实际需要,允许纳税人申请存量预缴税款一次性退还。

  • 以案为鉴,始终坚持合规经营

    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

  • “十四五”时期税收法治性和公平性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税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在稳预期、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 推动纳税缴费服务向个性化定制转变

    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条件下的税费征管“强基工程”明确提出“筑牢数据根基、提升服务质效”的要求。

  • 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外国税收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热门文章
1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上)
2
出口退税热点问题解答
3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55个办税问答【上】
4
对构建“税费皆重”格局的思考
5
货物贸易外汇业务政策问答(一)
6
数字经济税收“双支柱”问答:支柱二GloBE规则十五问
7
财产和行为税合并申报——环保税申报事项与问题解答
8
2022年第四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关注这些新变化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文章
1
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相关79个办税问答(上)
2
出口退税热点问题解答
3
生产企业出口退税相关55个办税问答【上】
以税收政策确定性助推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税务报
展望“十五五”,需进一步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以增强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提升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展望“十五五”,需进一步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以增强宏观政策的有效性,进而提升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

  “我国宏观政策的确定性,确保了中国经济有条件平稳运行。”近期,《人民日报》题为《全面认识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的文章这样指出。税收政策作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税收政策确定性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内在关系

  我国宏观政策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变化,注重战略考量,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遵循经济规律,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政策力度和方向。税收政策确定性表现为服务于宏观政策目标,基于内在的制度稳定性、执行规范性、信息传递透明性等特点,助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税收政策确定性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有着紧密的内在关系。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科学的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助力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税收政策确定性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主要路径是:一方面,稳定市场预期,当税收政策具有较高确定性时,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税负成本,并基于税负成本制定长期经营计划;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税收政策确定性通过精准施策,引导要素资源向国家战略方向和新兴领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预期政策效果。

  税收政策有效助推“十四五”期间经济平稳运行

  “十四五”期间,我国通过更加积极、主动、精准地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实施减税降费、推进税制改革以及优化税收征管,不断提升政策和征管效能等,为宏观经济抵御波动、增强韧性提供了坚实支撑,有效助推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持续减税降费,减轻经营主体负担。“十四五”期间,我国通过持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发挥税收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达到10.5万亿元,办理出口退税预计超过9万亿元,有效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经济内生动力得到持续释放,市场活力与韧性显著增强。

  坚持精准施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十四五”期间税收支持政策导向看,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增减税降费3.6万亿元,占比达36.7%。从受益主体看,民营经济纳税人新增减税降费7.2万亿元,占比达72.9%;中小微企业新增减税降费6.3万亿元,占比达64%。通过精准支持科技创新,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推动形成企业发展、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体系。“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税制改革。一是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留抵退税新政,以及针对先进制造业等企业推出加计抵减优惠政策;二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延续实施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计税等优惠政策;三是完善绿色税制,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向全国推开,实施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措施,进一步形成以环境保护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专门税种“多税共治”,以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车辆购置税等专项政策“多策共促”,涵盖生产、消费、排放、处理等多个环节的绿色税制体系。税制改革不仅优化了税制结构,还起到了鼓励投资、促进消费、稳定就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作用。

  推进法治建设,稳定市场未来预期。“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印花税相继立法实施,增值税法正式颁布,税收征管法开始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付诸实施,《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出台,税收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税收法律制度体系,为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稳定性奠定了坚实法治保障。

  优化营商环境,便利办税缴费服务。“十四五”期间,在税收征管方面,金税工程和税收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显著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和透明度。税务部门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措施,累计为纳税人压减50%的办税资料和25%以上的纸质材料报送,97%的税费事项和99%的纳税申报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和掌上办。办税缴费服务更加便利,税收营商环境更加优良,减少了经营主体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增强了我国市场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为“十五五”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税收支撑

  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

  展望“十五五”,笔者认为,税收领域需进一步稳定制度预期、精准政策导向、健全征管机制,不断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税收支撑。

  进一步提升税收政策确定性。一是稳定制度规则。延续“十四五”税制改革成果,重点围绕深化增值税改革、后移消费税征收环节并稳步下划地方、优化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征收范围等主体税种相关改革,完善制度设计,针对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前瞻性研究税收制度的适配性改革方案,进一步加快税收法定进程。二是规范优惠政策。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同时,针对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培育等领域实施稳定的税收激励等。三是规范征管执行。依托数字化手段,通过明确征管标准与操作流程,推动实现标准统一、流程透明的规范税务执法。

  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稳定性。一是稳定微观主体预期。以税收政策确定性增强企业投资和经营信心,形成“政策确定—预期向好—投资增长”良性循环。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通过清晰的税收政策导向,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创新、绿色等重点领域集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强化宏观调控效能。以确定性的税收政策增强逆周期调节的预见性,通过税收工具精准发力,稳定市场预期,减少经济波动。

  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有效性。一是建立长期税收规划制度。明确税收政策的总体目标、基本方向和主要措施,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完善政策制定程序。遵循科学、民主、透明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评估,以及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前提下,制定税收政策。三是健全政策评估机制。包括事先可行性评估、事中跟踪评估和事后实施评估机制。四是提升政策协调效能。将税收政策确定性融入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的考量中,增强政策合力,提升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教授)


税率查询.png

热门推荐
资管产品管理人:按比例申请退还新增留抵税额
当前,适用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纳税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纳税人,第二类是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纳税人,第三类是其他纳税人。近期,有纳税人向笔者咨询,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策生效后,资管产品管…
进一步优化建筑、房地产等增值税预缴政策
建议仿照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以某一时点纳税人尚未抵减的预缴税款为基数,允许纳税人申请增量预缴税款退还;待制度成熟以及实际需要,允许纳税人申请存量预缴税款一次性退还。
以案为鉴,始终坚持合规经营
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
“十四五”时期税收法治性和公平性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税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在稳预期、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推动纳税缴费服务向个性化定制转变
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条件下的税费征管“强基工程”明确提出“筑牢数据根基、提升服务质效”的要求。
促进银发经济发展的外国税收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 2002-2021 Taxrefund.com.cn 版权所有